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审计动态

如何进一步做好研究型审计

2020年,侯凯审计长提出开展研究型审计这个命题,其目的是推动落实审计高质量发展和在治理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型审计的提出,是源于审计人的忧患意识,简单地讲,就是居安思危,是面对审计质量、风险、危机、挑战的一种感悟、预见和防范的能力,由此使忧患意识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彰显了审计人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理念。

研究型审计是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命题,以往审计工作者、研究者关注和涉及不多,有影响的文章难以觅见。研究型审计究竟是怎样的审计?欲知研究型审计是什么,先须明了研究型审计不是什么,它相对何物而言。它是相对于“审计对象”“审计项目”“审计全过程”而言;它不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一种新的审计方法、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它是审计人员的一种养成、习惯和行动自觉,是一种审计理念和工作方式,是新时代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符合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特点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讲,给研究型审计定了位,即紧紧围绕审计项目,眼光向里、功夫向内。就内部审计而言,如何进一步做好研究型审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要树立一个理念。《“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审计理念思路,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一方面,要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内审人员要从传统的审计思维定式中走出来,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围绕审计项目,增加研究的分量,多花一点时间精力研究,一体推进审计揭示问题与审计整改上半篇和下半篇文章,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标准、积极推进。内审机构在提高认识、转变思路、解决内审人员内因的基础上,还要及时制定研究型审计衡量标准、考核办法和审计对象资料库,把研究成果融合进去,将研究型审计作为开展项目的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并作为审计人员考核内容的硬性指标,使研究型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一种新思维、新风气。

第二,要提高两个能力。研究型审计所包括的要素,一是项目,这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这是审计的升华。研究审计项目,必须熟悉审计理论、审计法规、审计准则,掌握必要的审计方法和技巧,具备研究审计项目的知识和能力,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要提升如下两个能力。一要提升理论研究的能力。当前,理论研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与项目审计实践脱节,做实研究型审计就必须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项目实施相融合,做到在项目中嵌入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融入审计实践,形成“科研促实践、实践服务科研、科研反哺实践”的新模式,使得科研和实践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彼此融合。二要提升遵循准则的能力。遵循准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衡量尺度,应该说,审计工作搞得好不好、合格不合格,不是由谁说了算,准则是检验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做实研究型审计,遵循准则是质量保证。因此,内审人员必须以遵循准则为前提。

第三,要打造三条路径。研究型审计是将研究与审计相结合,并贯穿审计全过程,按照审计程序步骤打造三条路径。一是在审计准备阶段,突出“调查式”研究。以审前调查为抓手,紧紧围绕相关政策,研究分析审计对象的业务特点、资金运行规律和相关领域的改革、内部控制、体制机制等,并将风险导向的理念贯彻其中,确定审计重点方向,以科学制订项目审计方案。二是审计实施阶段,突出“过程式”研究。以动态跟踪为切入点,紧扣资产状况、经营情况和面临的风险等重点,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结合数据信息、财务等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分析如何高效地发现问题和风险隐患,使问题查准、查深、查透,实现精准揭示和解决发展短板。三是审计后续阶段,突出“结果式”研究。以持续整改为落脚点,围绕发现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注重整改和建议的落实落地,始终将研究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以提升审计质量和效果,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协会)